Taiwan pattern- illustration
城市印記--台灣圖騰-插畫創作
我這幾年的創作是以自己居住將近三十年的故鄉─台灣出發,我特別對自己成長過程中正值經濟起飛的民國70-80年代的台灣建築感興趣,許多新舊建設的更替,舊眷村的拆除與新國宅或是高樓大廈的興起,我選擇集體住宅的反覆花紋形式來表現,刻意呈現出當地居民與居住空間互動的文化符碼,同時,也體現出台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畫出。
反覆出現的例如有:台灣住宅外牆各式各樣的鐵窗花紋、眷村與國宅的密集住戶樣貌、佈滿頂樓加蓋違章建築的城市天際線、招牌林立的大樓外衣……等,諸如此類的台灣建築花紋可讀出城市居民的心理狀態與文化特質。
反覆出現的例如有:台灣住宅外牆各式各樣的鐵窗花紋、眷村與國宅的密集住戶樣貌、佈滿頂樓加蓋違章建築的城市天際線、招牌林立的大樓外衣……等,諸如此類的台灣建築花紋可讀出城市居民的心理狀態與文化特質。
▲my hometown-Taiwan city memory, mostly is from the old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built around 1970s
High density population in those apartment buildings, repeated units in my eye sight when I was a child.
It is also what I focus on this collective memory between Taiwanese people
而眷村一直是我小時候生活的一部分,從眷村麵食、鄰居老爺爺、國宅聚落、小朋友的遊戲時光,這些都牽引著我去關注身在自己土地上的集體記憶。我一直關注於如何用藝術創作保存人生記憶,利用建築或是物件的載體關注在人們的故事上。滿滿的老房子古蹟聚落在我眼中都是寶藏,這次Taiwan pattern的藝術計畫,希望可以擷取在台灣眷村老宅建築元素作畫,做田野調查,蒐集創作元素,所以像是眷村裡的建築窗景、紅磚牆、典型的木門、國旗、國民黨徽與牆面標語、眷村特有的聚落格局、老屋子的鐵窗磁磚紋飾等,都會是我創作的文化符碼。
High density population in those apartment buildings, repeated units in my eye sight when I was a child.
It is also what I focus on this collective memory between Taiwanese people
而眷村一直是我小時候生活的一部分,從眷村麵食、鄰居老爺爺、國宅聚落、小朋友的遊戲時光,這些都牽引著我去關注身在自己土地上的集體記憶。我一直關注於如何用藝術創作保存人生記憶,利用建築或是物件的載體關注在人們的故事上。滿滿的老房子古蹟聚落在我眼中都是寶藏,這次Taiwan pattern的藝術計畫,希望可以擷取在台灣眷村老宅建築元素作畫,做田野調查,蒐集創作元素,所以像是眷村裡的建築窗景、紅磚牆、典型的木門、國旗、國民黨徽與牆面標語、眷村特有的聚落格局、老屋子的鐵窗磁磚紋飾等,都會是我創作的文化符碼。
▲ I am fascinated by those classical Taiwanese ceramic tile pattern because their beautiful repetition style somehow shows the unity of all nation people and obedience of disciplines in the 1970s-1980s in Taiwan.
▲I also choose those safety elements in our buildings, such as iron-wired windows, barricades, broken piece of glass on the top of the wall, into my painting as a metaphor
▲Taiwanese collective memories of our home town. It also shows some illegal building on the rooftop for more space to solve the high density population problem in the crowded city.
▲I used acrylic paints, markers, ink brushes and rulers to help me depict the repeated and well-organized buildings elements to make them like a repetition pattern

▲Taiwan Pattern 07, paper, ink ,acrylic 27.5X19.6cm 2015
此系列作品同樣以台灣老屋裡的磁磚做反覆性的刻畫,就像年輪般把台灣人的集體記憶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一步一腳印踏在這些老花磚上,讓這些花紋構築一種扁平化的視覺觀看效果。
此系列作品同樣以台灣老屋裡的磁磚做反覆性的刻畫,就像年輪般把台灣人的集體記憶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一步一腳印踏在這些老花磚上,讓這些花紋構築一種扁平化的視覺觀看效果。
▲Taiwan Pattern 06 , rice paper, ink ,acrylic, 2014, 12×30cm
畫作是以自己居住將近三十年的故鄉─台灣出發,我特別對自己成長過程中正值經濟起飛的民國70-80年代的台灣建築感興趣,許多新舊建設的更替,舊眷村的拆除與新國宅或是高樓大廈的興起,我選擇集體住宅的反覆花紋形式來表現,刻意呈現出當地居民與居住空間互動的文化符碼,同時,也體現出台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畫出。反覆出現的例如有:台灣住宅外牆各式各樣的鐵窗花紋、眷村與國宅的密集住戶樣貌、佈滿頂樓加蓋違章建築的城市天際線……等,諸如此類的台灣建築花紋可讀出城市居民的心理狀態與文化特質。此作品為高雄的果貿眷村,特殊的圓形堡壘式的集中住宅,成為台灣獨有的建築風貌與集體記憶。
畫作是以自己居住將近三十年的故鄉─台灣出發,我特別對自己成長過程中正值經濟起飛的民國70-80年代的台灣建築感興趣,許多新舊建設的更替,舊眷村的拆除與新國宅或是高樓大廈的興起,我選擇集體住宅的反覆花紋形式來表現,刻意呈現出當地居民與居住空間互動的文化符碼,同時,也體現出台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畫出。反覆出現的例如有:台灣住宅外牆各式各樣的鐵窗花紋、眷村與國宅的密集住戶樣貌、佈滿頂樓加蓋違章建築的城市天際線……等,諸如此類的台灣建築花紋可讀出城市居民的心理狀態與文化特質。此作品為高雄的果貿眷村,特殊的圓形堡壘式的集中住宅,成為台灣獨有的建築風貌與集體記憶。
▲Taiwan Pattern 05 paper, ink ,acrylic 2014 13×18cm
此畫作主要是以台灣典型的鐵窗做反覆性的扁平視覺效果,也可一窺單元化的台灣窗景,裏頭的生活百態。
此畫作主要是以台灣典型的鐵窗做反覆性的扁平視覺效果,也可一窺單元化的台灣窗景,裏頭的生活百態。
《the Holy Mountain須彌山》2016 PRINT 13*18CM